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轉載文章 - 頂在哪

一直都認為用市盈率及股息率可以較好地衡量恆指的高低,以此來指導2800等指數ETF的操作,看完Blogger 止凡兄的文章才發現以市盈率及股息率衡量的不足,世事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看來要加入更多方面的考量,例如市場的心理因素,不斷應變才是。

做好風險管理,平衡收益與風險才是王道。在此分享一下該文的部分內容:

來源: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7/10/blog-post_10.html#more


「頂在哪?」這命題也引發我一點思潮,過往這些年恒指的頂在哪?我們這十年左右經歷了不是太多明顯的頂,主要有兩個吧。

第一個頂是2007年10月30日,恒指高位見頂為31,958點,第二個就要數到2015年4月27日,當日恒指最高見28,588點,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

回顧這兩個頂部,有什麼基準可以知道它們是頂呢?看看市盈率,2007年的頂,其市盈率是24.26倍,而2015年那個是11.99倍。不是說市盈率超過18倍就危險的嗎?20倍還不算頂?2007年頂部比20倍市盈率再多升兩成才見頂,怎能預料得到呢?2015年就更奇怪,不到12倍市盈率就見頂,連歷史平均值還未到。

不少人質疑市盈率作比較,主要問題在公平值變化造成盈利中的「水份」,見《今天的恒指市盈率其實好高?》。那不如看看股息率,2007年是1.77%,頗低,但2015年是3.18%,這不是太低吧,從股息率又好像看不出頂部在哪。

市盈率與股息率都可以到恒指網站找到每月數據,非常方便,但我想再看看市帳率,這個就比較難找了。在網上搜索,找來一張不錯的圖,見下圖(來源自明報一篇文章)。


從圖中可看到2007年恒指市帳率超過3倍,而2015年則剛好超過1.5倍一點點,這又不是什麼好指標,預測不到頂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