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轉載文章- 指數化投資就是利用群體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讀後感3—指數化投資就是利用群體智慧



在群體智慧的相關實驗中,有一知名例子,就是猜測透明玻璃罐中有多少顆軟糖的實驗。
財經教授John Treynor(就是Treynor ratio的發明人)就曾在自己課堂上實驗過,請班上的學生猜猜看玻璃罐中有幾顆軟糖。整體平均猜測是871顆,實際是850顆。全班56人中,只有一人的猜測比整體平均更接近850
對於基金熟悉的朋友,會發現這些描述完全符合主動型基金界的表現。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每一年都會有些拿到比市場還要好的成績。也就是說,這幾位經理人,對於這一年當中那些股票表現比較好,預測的比其它人準確。但到了下一年,這些人的表現往往難以持續
猜糖果實驗中,累積十次下來,群體猜測數字的準確度會贏過每一個單一個體的準確度。
同樣的,在基金界,我們會看到十年、二十年下來,指數化投資工具勝過主動型基金
指數化投資,不利用個人判斷,交給市場群體判斷。市場上認為這支股票市場價值多少,指數化投資工具就給予對應的比重。市場上認為這家公司有存在於市場上的價值,指數化投資工具就將其納入。
指數化投資的核心--市值加權與被動選股,正是利用群眾智慧的方式。
但並不是所有的群體決定都會做出聰明的選擇。最有名的狀況,就是Cascade(這個詞意指階梯狀的瀑布,一層一層流下來)
群體要做出聰明的決定,必需是一群具有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獨立做出的判斷。然後將這些判斷加總起來的呈現。
Cascade會破壞群體智慧的兩個基本條件。在Cascade的情景中,是先由幾個具有影響力的人決定,之後的人跟隨模仿,然後形成群體決策。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塞納河邊兩家咖啡館的故事。這兩家店一開始都沒有人。今天最早到的遊客,隨機選其中一家。後來的客人,看到一家店裡有人,另一家沒人,於是就相信有人的那家比較好。於是有客人的店家,客人愈來愈多。沒客人的店,就一直沒人。這就是Cascade的群體決策過程。
假如當初第一個選擇的人,選到的是一家爛店。那麼這整群人,今天都會為他們的愚笨享受到不好的餐點與服務。
很不幸的,這正是台灣基金界的狀況。在台灣基金界發展的早期,幾位投資界人士決定要發行或引進有佣高內扣費用基金。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要提供給台灣投資人的選擇(很顯然是一個對業者有利,對投資人不利的爛選項)
台灣早期基金投資人,買進的就是這種基金。因為他們很可能也不知道,原來有免佣基金,與低內扣費用基金這種選項。
後進的投資人,看別人都在買這些高貴無比的境外基金,於是覺得,大家都這麼做,總不成是什麼嚴重的壞事吧(但實際上,的確很嚴重)。於是跟著買進。
到今天,我們就看到群體形成的爛決策。大多台灣投資人,都在買高費用,還要收佣金的主動型基金。
而且要跟群眾不同,會很累。第一,人有順從群體的傾向。這在判斷線條長短的實驗中可以明顯展現。受測者會違背自己的認知,說出與其他人相同的看法。第二,是追求共通點的想法。我們為什麼會去看電影?因為電影好看嗎?這是原因之一。但另一個原因是,你看了其它人也看過的電影,你會跟其他人有話可以聊。同樣的,買進同樣的基金,你也會覺得跟其它投資人有得聊。是他們群體的一部分。
就這樣,爛決定自我增強,愈多人採用就愈有說服力,把台灣投資人緊緊的鎖在這個高成本投資的框架之內。
在台灣投資界,我們看到群體智慧的負面展現。
群體智慧的負面結果,阻礙了台灣投資人享有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所帶來的群體智慧的正面展現。
這些實驗反覆驗證一個現象,就是群體猜測大多蠻靠近正確答案。這群猜測的人當中,每次都會有幾個人,預測比群體平均更準確。但再下次猜測的時候,前一次猜的很準的人,通常無法再持續準確猜測。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2016/08/the-wisdom-of-crowds3.html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建倉盈富 - 組合更新

上星期五剛發文提及出項利好消息  一踏入夜晚美市時段 聯儲局多名官員又出口術暗示準加息

結果今個星期一二開市大跌 到現在又有官員說加息有難度 真的神係你鬼又係你

總之堅持自已既定的計劃 今天趁個市稍定 建倉盈富基金...即使再有回調 改為月供方式繼續加

碼......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持續高位 等待機會

近日多項利好消息 如 內地進出口回升 深港通將開通 中國保監會允許險資參考沪港通 美國延

遲加息 澳門賭收回穩 等等...

而金沙中國及其他主要博彩股份在澳門賭收回穩及下周二 巴黎人 開幕創賭收高峰 (2014年) 回落後新高.....

股市氣氛一片利好 早前的計劃只能等待下周之後擇機執行

1. 買入及建立指數基金  盈富基金

2. 為貫徹 "保險" 的宗旨 不打算沽出現在有盈利的金沙中國 繼續增持計劃.....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ROE

以下為網上博客轉載內容:

淨 資 產 收 益率 R O E

又稱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淨值報酬率 / 權益報酬率 / 權益利潤率 / 淨資產利潤率

是淨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淨資產得到的百分比率,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準,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該指標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淨收益的能力。

PB = PE * ROE

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多少才合適呢?一般來說,上不封頂,越高越好,但下限還是有的,就是不能低於銀行利率。

關於ROE的下限:100元存在銀行裡,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是4.14%,那麼這100元一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就是4.14%。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於4.14%,就說明這家公司經營得很一般,賺錢的效率很低,不太值得投資者關注。

關於較好水準:目前A股2600多家企業,只有不到3%的企業長期ROE能維持著20%以上。30%以上的更是寥寥無幾,當然大家估計會想到茅臺。而新上市的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動輒就是這個數…所以我們考慮某一個公司的ROE的時候一定要看它長期的ROE水準。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PB

以下為網上博客轉載內容:

市 賬 率 P B

市賬率 = 股價/每股淨資產,用來量度主力利用資產去賺錢的公司,包括地產股、銀行股同資源股。

假設有一隻地產股,佢選擇喺樓市高峯期喪推新盤應市,樓市跌就收埋晒唔賣住,佢嘅收入同盈利模式變得有很大選擇性同波動性,你見市盈率3倍覺得呢隻地產股好平,後尾發現原來佢之前一年已經散盡家財,將所有能賣嘅樓賣晒出去。之後嗰年冇樓賣,變咗要蝕錢,咁你喺5倍市盈率買呢隻地產股,就隨時輸到你儍,因為佢跌到市盈率3倍都可能仲係貴。你用市賬率去計算估值,就可能發現呢隻地產股係overvalue。

市賬率對於銀行股嚟講,亦係一項最常用嘅估值標準,原因正正係銀行股倚賴資產去賺錢,收入波動性偏高,同時成本又未必跟隨收入上落,令銀行盈利變數好大,所以用市賬率為銀行估值,往往較恰當。
銀行嘅市賬率,傳統嚟講一定高過一倍,原因係傳統銀行業務穩賺不賠,輕易地每年為資產增值。
近年銀行賺錢的玩法變得太多,玩玩吓可能玩謝埋自己,監管亦越來越嚴,壞賬亦越來越多。

渣打(2888)係一個非常好嘅教材,以有形資產計算,佢嘅市賬率遠低過1倍,低估值並不是反映佢好抵買,而係反映市場憂慮渣打嘅資產嚴重惡化,會形成大量壞賬,可能令每股淨資產大幅度削減,今日市賬率遠低過1倍,聽日撇賬後,股價不變,資產值大減,隨時令市賬率變成2、3倍,咁計就一啲都唔平。
雖然資產價值係遠比盈利穩定嘅數字,但係喺銀行高槓桿之下,資產安全度亦值得留意。如果眼見某間銀行嘅市賬率超低,就反映市場極度憂慮佢嘅資產安全度。單睇數字就覺得平,然後瞓身去買,就隨時誤中價值陷阱。